好人365丨王文忠:绝不辜负家乡父老的期盼
发布时间:2022-08-12 15:19:07

他出身贫寒,却懂得无私奉献;他艰苦创业,更知道富而思源;他扶弱助残,把爱心洒向人间。他不畏艰险,五次抗震救灾,他就是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忠。




如今的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街道宽阔笔直整洁,三条田间路纵横交错,是省级文明生态村和省级环境卫生文明村。可在2007年,芍药村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乱村、穷村。那时的芍药村全村160户共608口人,村民的主要收入靠种地和到县城打工,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村民不满意村两委班子的作为,连年层层上访。谁能挑起改变芍药村的重担?镇党委和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远在北京做生意的“能人”王文忠。


大营镇党委、政府和芍药村村民多次找到王文忠,希望他回村任职。王文忠从小在芍药村长大,经过10多年的商海打拼,他积累了过亿财富,在北京拥有名车别墅,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一边是家乡父老乡亲的期盼、镇领导的诚意邀请,一边是公司繁忙的业务,我也犹豫过。”王文忠坦言,他起初只是想捐些钱,打打井、修修路。但是,乡亲们说,“文忠,现在就你有能力整这个村,你再不回来,我们就过不下去了。”


“作为一名有着2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一个经过部队锻造洗礼的退伍军人,我不能只知道在自己的财富数字后边不断地加零,而眼睁睁看着乡亲们越过越穷。”2007年9月,王文忠下定决心,回村担任了芍药村党支部书记。


七年时间里,芍药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七年来,王文忠在村里与村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捐资700万元修路打井,建学校、幼儿园、医疗服务中心和互助幸福院,解决了群众的现实困难和实际问题;他独创“8+2”合作社模式,在致富路上不让一个村民掉队,芍药村的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不足1500元,到如今有望突破10000元。他多次跑办,引进大公司搞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让农民摇身变股东。如今的芍药村,环境好了、产业有了、腰包鼓了,村民们住上了二层小洋楼。看着村里的变化,乡亲们心里乐开了花。一位大娘拉着王文忠的手感激地说:“文忠啊,以前坐拖拉机去大营镇看病,颠得肋叉子疼,来回路上得捂着胸。你看现在,我们自己开车四平八稳的,一会儿就到了。”


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些年,王文忠并没有忘记党员的使命与担当。早在2007年刚回村之初,他就遴选村子里积极上进的青年组成突击队,哪里出现灾情,王文忠就带领着突击队成员前去抢险救灾。15年来,从四川汶川到青海玉树,从甘肃舟曲到云南鲁甸,救灾现场都留下了他们奉献的身影。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发生了里氏6.6级地震,王文忠,在第一时间带领13名农民党员兄弟,不顾路途疲劳,连夜赶往重灾区岷县岷川镇永光村,参与被埋人员的生命大营救。一直到23日中午11时左右,最后一名被埋人员终于被找到,他和队员们才稍稍喘了一口气,又投入到救灾的行动中去。工作到第三天,他的脸上和头被晒得脱了皮,他没有把自己当回事,心里想的永远是灾区群众的冷暖和安危。这一干就是8天,这支远方来的农民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被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焦点访谈》等栏目重点报道,被誉为“抗震救灾专业户”。



其实,提到王文忠抗震救灾,大家并不陌生,四川汶川、青海玉树、云南彝良和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后,他都是在第一时间,带领农民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紧急赶往重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在四川汶川,白天他带领队员们帮助受灾群众搜寻搬运埋在废墟中的财产,晚上就和当地志愿者到安置点做心理辅导;在青海玉树,面对高原反应,他随身带着氧气瓶,吃着救心丸坚持战斗了八天八夜,好几次晕倒在救灾现场,感动了藏族同胞,被誉为“氧气瓶队长”;在云南彝良,他们冒险打通生命救援通道,冒雨登山为苗族灾民搭帐篷,谱写了苗汉民族一家亲;在四川芦山,冒着余震,他一日辗转两乡四村,一路走一路问寒问暖,发放救灾物资,安抚灾区群众,芍药精神闪耀在芦山地震灾区。


五次抗震救灾,对专业的队伍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来说,有灾必上、有难必出的壮举,实在是难能可贵,让人可歌可赞。王文忠在国家有难、人民受灾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显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更将爱心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


近年来,王文忠先后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芍药花开,蝴蝶又忙,走遍八方,一路情长……”这是以王文忠为原型拍摄的电影《芍药之歌》的主题歌。伴随着歌声,我们仿佛看到芍药村的村前村后,一朵朵红色、粉色的芍药花开得正艳,映着乡亲们幸福的脸庞。


来源:衡水日报

版权所有:衡水文明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26488号-4
本网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创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