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溢芳菲 幸福滋味浓——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40年回眸
发布时间:2018-11-02 09:25:34

市文化艺术中心

      “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家门口的舞台上演,真让人兴奋!衡水建起了这么漂亮的文化中心,以后看高雅艺术演出再也不用‘远征’了,希望以后这样的演出越来越多!”今年5月30日,90后女孩李晓慧看完衡水保利大剧院的首场演出后,非常激动。该剧院的投用,标志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掀开了新篇章。

      潮涌40年,筑梦新时代。

      今天的衡水,殿堂级的高雅文化已经触手可及;40年前的衡水,市民的文化生活乏善可陈——只能去屈指可数的新华书店和电影院。

      改革开放的40年,带给人们的不只是生活上的富足,更多的是精神需求上的满足。40年来,衡水全力推进文化服务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化事业繁荣,使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我年轻那会儿,就一家新华书店、一个电影院,有本书能翻得卷了边儿,看电影是为数不多的‘重要’娱乐。哪儿像现在的年轻人,听音乐会、看演出、跳舞、画画、看展……要啥有啥!”70岁的刘大爷家住市区前进大街,却几乎每天都要走很远到新建的市文化艺术中心逛一逛,说要补偿一下自己“那贫瘠的青春”。

      市文化艺术中心坐落在滏阳河畔,是全市最大的城市文化综合体,也是我市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扛鼎之作。这里,囊括了大剧院、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短短几个月,市文化艺术中心就成为全市人民文化生活的指向标、最重要的文化阵地。

      5月,衡水保利大剧院正式启用。从《红色娘子军》开始,先后推出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传统黄梅戏《女驸马》和话剧《广陵散》等几十场国际国内经典剧目和高水平演出,观看人数累计超过十万人次。

      7月,新市图书馆试运营,瞬间点燃全城的阅读热情。仅仅两周时间,入馆读者超过3万人次。10月,图书馆全面开放,19个大型专题图书阅览室,将全民阅读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当前,市博物馆布展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历史文脉回顾、精品文物展示、先贤古迹回溯、文化遗存,衡水的历史文化轨迹将在这里进行全景式展现。

       此外,市群艺馆还积极开展多种群众艺术免费培训,今年累计培训各类文艺人才1万多人次;青少年活动中心全面竣工,正成为全市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和公益教育服务场所……

      读书、听课、看剧,这场文化的狂欢,刘大爷几乎全程见证并亲身参与。说起衡水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他感慨道:“真是一日千里啊!”

      文化事业要繁荣,阵地打造是关键。

      全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进程,在市图书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迁中可见一斑。“市图书馆成立于1998年4月30日,面积600多平方米。此后,图书馆历经数次搬迁,曾一度没有馆舍,租房对外开放借阅。”市图书馆办公室主任陈颖介绍,随着社会发展,原有的市图书馆已经难以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而今,市图书馆阅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功能齐备、分区明晰,支持纸质和电子图书阅读;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市级图书馆的社会化运营管理,切实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毫无疑问,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建成投用,进一步提升了全市人民的“文化自信”。这是让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惠民之举;是推进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建设“文化衡水”,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由之路;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持续加大文化投入的有力明证;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快速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现当代城市发展水平的代表和缩影。

      不仅是主城区,各县市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如火如荼,公共文化场馆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现在,文化馆和图书馆已遍布各县市区。各文化馆站逐步健全完善设施,设置了多功能活动厅、图书阅览室、展览展示室、综合培训室等,并逐步配齐相应的设备和器材。滨湖新区的园博园主展馆里,用声光影电全方位展现着衡水的地域、儒家、红色、民俗、厚德及自然生态文化;桃城区的孔颖达文化公园,是历史与园林完美结合的艺术新作;冀州博览馆、安平汉王公园、武强军歌博物馆等均已开门迎客;阜城“两馆一中心”建成开馆;饶阳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村落全覆盖;故城的文化综合楼、运河文化展览馆及枣强的博物馆等,多个县市区尝试通过PPP模式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收效明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迅速提升。全市数字影院建设达标率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文化馆、图书馆进档升级提速加劲,114个乡镇文化站、300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994个农村书屋规范运转。

     “在改革开放之初,衡水还没有像样的文化艺术场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的建设力度也逐渐加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一些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并相继落成。”市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及衡水高新区、滨湖新区的114个乡镇,基本实现了文化公共服务全覆盖。

      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触角的最末端,也是公共文化服务最薄弱的地方。为此,我市建了上千个新型乡村文化大院,覆盖全市绝大部分乡镇。野梨园、田园棉文化园、老电影收藏文化园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大院不断涌现,实现了乡乡有特色、村村有阵地的文化大院建设新格局。同时,我市还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在各县市区搭建文化展示平台,挖掘培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艺术团体。仅武强县东孙庄镇,就拥有农民业余剧团4个、书法社2个、诗社1个、业余歌舞团3个、梅花拳协会1个,另外,还有以村为单位的农村秧歌锣鼓队25支、年画培训基地1个,参与群众超过3万人。在这里创办的乡村大戏台等,已形成地方文化品牌,深受基层农民群众欢迎和喜爱,赢得众多荣誉。不仅如此,全市各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还充分利用节庆假日,积极开展送书下乡以及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市开展各类成规模的文化艺术和娱乐活动10000多场(次),群众参与和观看人数达200多万人(次)。

      不论是城市大剧院,还是农村小舞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我市大力扶植群众性文化活动、群众性文化品牌,为广大市民搭建了参与平台,呈现出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向社区传递、向农村辐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良好局面。

      此外,我市还积极撬动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先后建成中国书画博物馆以及内画、剪纸、民俗、胶片、冀商鉴藏等20多家民营博物馆或展览馆。这些,已成为延伸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在全省首屈一指,备受好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全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董子文化园、滏阳河文化带等重点设施项目建设,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科技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以文化基础设施的提质增效、跨越提升,推动“文化衡水”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版权所有:衡水文明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26488号-4
本网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创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