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百万的阅读量! 新华社转发衡水日报社两篇报道反响大!
发布时间:2019-05-09 10:13:40

总有一份感动让人泪流满面

总有一种自豪让人心潮澎湃


近日,衡水日报社全媒体矩阵同时推出两件“力作”。一篇是详实报道阜城县残疾青年志愿者王彬彬一生致力公益事业模范事迹的《用生命唱响青春志愿之歌》;一篇是深度解析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第一个地域文化展——“文华衡水——河北衡水文化展”的专栏“走进国博看衡水”的开篇之作《衡水和京津的“缘”与“情”》,深情讲述“京”“津”“衡”的历史渊源。这两件融文、图、音像作品于一体的融媒体报道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国内各大媒体纷纷予以转载,众多网友转发热情高涨。推出短短两天时间,新华社客户端的浏览量就分别超过73万人次和60万人次,目前浏览量一直在刷新。




《用生命唱响青春志愿之歌》是追记阜城县青年志愿者王彬彬的长篇通讯报道。王彬彬是衡水市阜城县阜城镇后寨村人,身患残疾但自强不息,四年间,通过阜城县阳光义工志愿者协会平台,用自己的点滴之力为社会贡献光和热。今年4月17日晚上,他在义务寻人路上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年仅25岁。家人遵照王彬彬遗愿,捐献出他的部分器官。王彬彬留下了“生命最后的礼物”,事迹感人肺腑。市委书记王景武专门做出批示:“要总结好、弘扬好王彬彬同志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打造好‘道德高地’。” 省、市两级文明办追授王彬彬为“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时代新人·衡水好人”,共青团衡水市委追授他为“2019年度衡水市最美青年”。



为将王彬彬的事迹报道好,本报记者风雨无阻、几赴阜城,通过采访家人、乡亲、队友等人,深入挖掘这位平民英雄生命中的闪光点,力求将一个立体、丰满、真实的王彬彬呈现给读者。在王彬彬葬礼之后,4月29日,衡水日报社全媒体矩阵全员参与、昼夜鏖战,第一时间推出特别报道——《用生命唱响青春志愿之歌》。报道一经推出,反响非常强烈,国内各大媒体纷纷予以转载。衡水日报社公众号、衡水晚报公众号、衡水新闻网等衡水日报社全媒体平台推送后,更是引起转发评论狂潮。尤其是新华社客户端现场云,推送仅仅两天时间,浏览量就超过了73万余人次,关注量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令人感动在网络平台,广大公益组织以及个人纷纷留言:“‘彬彬,我们的好兄弟,你用残缺的躯体,砌垒起善爱的堤岸,你用博爱的脚步,把人生坎坷的路走得完美平坦!人间少了一位播洒善爱的使者,而冷寂的天国会因为有了你从此成了艳阳天。墨枯词有泪,心祭彬彬魂魄安!不论您走多远,我们的思念就在您身边’河北交通广播992大家帮北京站全体志愿者向您学习,向您致敬。”“兄弟,一路走好!北京爱心联盟团队全体成员向您致敬学习。”“王彬彬的成长历程是家庭、社会、新时代的教育。无愧于时代好人、时代楷模!”……每一条留言,都那样真实真挚,催人泪下。“你未走完的公益之路,你的队友们帮你走完!”“人虽远去,精神尚在!”尽管悲伤难舍,但大家了解彬彬的心愿,一个王彬彬倒下了,千万个王彬彬站了出来!!在王彬彬精神的引领下,衡水大地,“做新时代好青年,向王彬彬学习”的行动实践蔚然成风。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他们穿着红背心,头戴小红帽,行进在助学、扶贫、敬老的路上,用爱心温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衡水和京津的“缘”与“情”》一文,以“文华衡水——河北衡水文化展”为依托,深刻挖掘衡水与京、津在近现代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文华衡水”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衡水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文化展览,4月23日—5月2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观众免费开放。通过考古文物、文献资料、非遗展演等多种形式,向观众全方位、立体式展现衡水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独特区位、优美生态和崭新风貌。这是衡水市委、市政府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升衡水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是衡水坚定文化自信,推动衡水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衡水”建设的战略决策。


作为华夏大地的组成部分,衡水与周边、尤其是与京津两地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北京琉璃厂曾有“衡水街”之称,“冀州帮”“天津卫里小冀州”更是声名远播。衡商、冀商,是京畿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画泰斗王习三的童年、少年都在北京度过,特殊年代回到了故乡,他创立的冀派内画独树一帜,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衡水地方文化的亮丽名片。衡水三绝之一的“金鱼”,也来自北京。
《衡水和京津的“缘”与“情”》将衡水与京津发展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缘与情呈现给大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在京多年,一直心系家乡,通过报道了解到更多历史背后的故事以及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的渊源,真是太亲切了!”衡水市冀州区的张先生在朋友圈看到这篇报道后,深受感染,他第一时间把文章转发给几个同样是在京的衡水老乡,并相约一起前往博物馆,了解故乡、了解历史。


“从地缘和情感上讲,京、津、冀、衡,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北京和天津被河北包围着,各地之间人才流动与文化交流频繁而密切,相互增益、相互补充。这篇文章写出了衡水和京津情缘的精髓,真实、动人!”从事文化研究工作多年的杜先生怀着激动的心情,将这篇报道发到他们的工作群中,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


记者的报道得到社会各界一致认可。互联网让世界变小,把心与心的距离拉得更近。有些读者既不来自京津,也不来自河北本地,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爱好者。从网上看到这篇文章后,浙江一位网友告诉记者:“文物有归属,但文化没有界限。从这篇报道中,我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文化背后的人文情怀,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名字,素不相识的读者们,因为同一篇文章,被感动着、鼓舞着。也许,这就是文化的独特魅力。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更多颗心因为这篇报道而汇聚,不断刷新的浏览量可以作证——报道在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短短两天,浏览量已超过60万人次,纪录仍在不断更新。


中华民族崇德尚义,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辈出不穷的道德楷模、先进人物事迹感天动地,让每个炎黄子孙骄傲——《用生命唱响青春志愿之歌》感动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各有千秋、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不断充实,让中华文化愈加丰满,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衡水和京津的“缘”与“情”》感染人。这两篇文章的热传,是主流媒体传播正能量的典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其引领作用必将化作我们砥砺前行的动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油助力!


来源:衡水日报社

版权所有:衡水文明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26488号-4
本网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创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