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双争”活动】开拓视野 增长见识 锻炼文笔 衡报文明小记者开展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3-06-07 09:21:35

6月3日,百名衡报文明小记者走进饶阳县饶邑古城和诗经里饶阳风物展览馆,近距离了解珍贵档案,追寻世界电影发展脚步,探索国学文化,尽情享受研学之旅。

 

 “以前的报纸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吗?”“哇,这里好大!”在饶邑古城的冀中导报展览馆内,小记者们被一幅幅感人的图片所吸引,大家仔细观看图片和文字介绍,认真聆听展览讲解,深入了解《冀中导报》的“前世今生”。参观过程中,小记者们充满了好奇,“老师,请问当时的报纸是怎样印刷出来的?”“老师,这个机器是干什么用的?”……博物馆就像一架时光机,为小记者带来一次“穿越之旅”。面对一件件文物,小记者们个个踊跃提问,讲解员一一耐心解答了有关的历史问题。“《冀中导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冀中区委机关报,冀中区位于河北中部,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讲解员为小记者们介绍,在敌人疯狂扫荡的日子里,报社的工作人员克服各种困难,活跃在根据地的各个角落,通过一张张报纸,把党中央的声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进行情况,传递到广大干部群众耳中。《冀中导报》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是那个时代的生动记录,也为党和人民如何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办报积累了经验。


放映机上面像烟囱一样的东西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要有两个窗口”“如果把手放在窗口上,会影响放电影吗”“一个放映机到底值多少钱”…… 在参观老电影博物馆的过程中小记者们对一台台老式放映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围着李建奇馆长,认真地听着他的介绍,“这是我们传统电影的播放设备,这个圆形的齿轮是用来转动胶片的,一般一部电影都要3000米左右的长度的胶片”。在参观采访中,小记者们通过亲眼观察、亲耳聆听、亲身体验,对电影的放映过程有了更生动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小记者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为了让小记者们了解电影发展历史,现场播放了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摩登时代》。随后,工作人员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了慢动作的拍摄与播放的关系。


 

在诗经广场上,巨大的毛苌雕像矗立于此。当年,毛苌就是在这里注释传播了第一部诗集《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指着湖边的桃树、杨树、芦苇,讲解员一一将《诗经》中的相关章节细心讲解,小记者们一起大声诵读诗经,感受诗经之美。

   

随后,他们来到诗经里饶阳风物展览馆。馆内不同时期、形态各异的鼻烟壶、瓷器、玉器、古书籍深深吸引了小记者们。通过讲解,他们了解了作为衡水三绝之一的鼻烟壶发展历史。接下来的环节中,小记者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认识了青铜器和瓷器,也见识了目前流失在海外但制作的复制品,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大家认识了我国青铜器和陶瓷器的发展历程。“这是盛饭的,这是兵器,这是器乐……”介绍过程中,讲解员也结合诗经文化为小记者详细描述说明展出的古代文物的用途及《诗经》中对它们的描述说明,重点讲解了中华文明传承的久远和保护文物的现实意义。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段的遮挡,其图案优美,极富变化,除了四大吉兽之外,还有一些寓意祈福的文字图案,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小记者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拓印瓦当。只见老师将宣纸慢慢打湿,铺在瓦当上,用蘸了墨汁的拓包在宣纸上轻轻拍打……很快一幅传统纹样就复制了出来。


不知不觉间,一天的研学活动很快就结束了,在不一样的课堂中,小记者们在感受科学、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也很好地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爱好及动手、动脑能力。“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研学活动是学习成长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也正因为有了研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课程,去触摸并感知它背后所想要表达的内容,让小记者们进入到更多更广阔的空间,丰富知识,开拓视野。”衡报文明小记者负责人表示,衡水日报社将继续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和新闻采访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学习拓展到户外,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以致用。

来源:衡水日报客户端

版权所有:衡水文明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26488号-4
本网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创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