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地绿水清!衡水市大步迈向生态宜居美丽湖城
发布时间:2020-11-25 17:15:48

鸟儿在湖水边悠闲觅食;人们在蓝天下畅快呼吸;路边、田野,挺拔的树木成方成网……衡水正在一步一脚印,大步迈向生态宜居美丽湖城。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生活更美好。


精准发力  留住更多蓝天白云


连日来,醉人的“天空蓝”不时刷屏市民朋友圈、微信群、抖音等网络平台。湛蓝的天空下,白云飘浮在衡水上空,搅动着一城人的情思。许多网友发出这样的惊叹:这是大草原的天吗?!



赏心悦目的背后,是一场痛下决心、铁腕治污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出台了史上最严的“1+27”系列文件,深入实施清洁取暖、电厂及燃煤锅炉改造、清洁降尘、挥发性有机物(VOCs)整治、工业达标、控车减油、面源治理、科技治霾八个攻坚行动,每周一会强力推动大气污染防治。


这两年,衡水在环保领域写就了多个全国、全省“率先”——


在全国率先开展化工行业VOCs排查整治,为VOCs环境管理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在全国率先实施冬春季公交车免费乘坐政策;


在全省率先建成秸秆焚烧高空瞭望系统,实现对88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秸秆焚烧全方位、无缝隙监控;


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以环境污染治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这两年,针对污染产生的根源,我市治本攻坚、重点突破——


入选第一批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现全市域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零;


主城区134个建筑工地全面落实扬尘治理措施,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范围由5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


对全市5013家涉气工业企业实行“一厂一策”精细化减排,停限产减排措施细化到每个企业、每个工序,并确定23家减排标杆企业......


一系列有力举措,带来了衡水的“环境之变”:率先摘掉了“全国后十”的黑帽子;2018年,全市空气质量改善率居全省第一,被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表彰;2019年,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成绩是肯定,更是鞭策。2020年,面对减排空间持续收窄的形势,我市以更加精准高效的举措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坚持以旬保月、以月保年,还老百姓繁星闪烁——


降低污染物排放,6底前完成了98台燃气锅炉、76台生物质锅炉、29台燃油锅炉改造提升;


深度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在全市玻璃钢、橡胶、印刷、涂装、家具五大行业,筛选104家重点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精细化治理,治理方案已全部编制完成,目前26家企业已按照交付的优选技术路线开展治理;


注重减尘降霾,将全市建设工程项目纳入网格化监管,对问题突出的县市区共扣缴资金230万元;开展主城区道路积尘走航监测,道路积尘负荷均值从1月份的2.68克/平方米下降到8月份的0.94克/平方米;


大幅降低臭氧污染,围绕臭氧高发时段和排放重点领域,推动重点治理、优化生产调控,截至9月22日,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且超标天数较去年同期减少10天。


限排、治企、抑尘、治气......2020年,我市蓝天保卫战取得积极成效:1月—9月22日,综合指数为4.82,同比下降12.2%;PM2.5平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较2019年同期下降11.1%;达标天数170天,较去年同期增加28天。


科学治理  呵护一城碧波秀水


迎着晨光,在滏阳河边漫步、赏景;沐着斜阳,到村内的坑塘边“杀”一局象棋。或者,利用周六日,去京南第一湖——衡水湖,于碧波秀水之中,松快松快忙碌了一周的身心。衡水,从城市到乡村,悠悠清水,滋润着百姓的日常生活。



衡水,伴水而生,因水而兴。让潺潺清水长流,是全市人民的心愿,也是绿色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从滏阳河市区段环境整治项目到着力改善滹沱河、清凉江等补水河道水生态环境,从消灭黑臭到水质变清,从生态补偿到生态修复,衡水大地水环境污染治理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歇。



强化排污口治理。建立入河排污口动态管理名录,组织各县市区对潴龙河、滏阳河、滹沱河、衡水湖及120条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的入河排污口开展拉网式排查,对各类非法排污口分类整治,严禁污水直排入河。


守护好衡水湖“一盆清水”。下大力搬迁了周边413家企业、作坊,拆除了60万平方米沿湖各类建筑,封堵了所有入湖排污口,更换燃油船为电动或燃气动力船,一次性全部取缔了1.38万亩网箱、拦网,收割蒲草20万平方米、清除淤泥80万立方米,在环湖周边增加生态涵养林1万亩,实施引黄、引卫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同时,将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中对生态有重要影响的32个村庄1.8万人进行生态搬迁,分两期5年完成,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衡水湖保护区的影响。


打响黑臭水体“清零战。对建成区原有9 处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整治,扎实做好污水管网连通、河道淤泥治理、河渠生态修复等工作,目前这些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为100%。


消除农村纳污坑塘。按照“全面排查、全面整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合力攻坚”的总体思路,全域治理农村坑塘,做到“整治一个,销号一个”。目前,全市农村纳污坑塘实现“动态清零”。


一套治水“组合拳”让我市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6-2019年,劣Ⅴ类断面比例从50%下降到10%,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断面比例从10%上升到60%。



水渐清,城愈美,2020年,我市营造更好水环境的劲头更足、力度更大——


推动考核断面水质达标,严格落实《衡水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情况通报排名和惩罚问责办法(试行)》,1-4月份共扣缴资金920万元;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制度,1-4月份累计扣缴相关县市区生态补偿金1330万元;


保障好衡水湖水质,通过对衡水湖4个国省考断面加密监测,根据水质变化,每周对相关市县区预警。今年以来,衡水湖4个国省考监测点位平均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


深化饮用水安全防护,稳步推进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119个乡镇级及“千吨万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已完成划定工作......


今年1-6月份,我市10个国省考断面平均水质全部达到国家和省考核要求,地表水优良比例达到70%,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


综合施策  绘好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再不用拧着鼻子过,也不担心种出的米不能吃了。”说起已经完工的冀州区农田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该区南午村镇吴吕村村民们高兴不已。


这是我市首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位于吴吕村东北区域。因周边外排污水流经积淤地块,涉及农田和沟渠坑塘地表层附着及浅层积存大量氰化物结晶物,现场散发刺鼻恶臭气味,对附近人畜农田作物造成较大污染和安全隐患。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我市加大土壤修复项目推进力度,建立了从立项、招投标、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权责统一、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推进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彻底解决了该地长达30余年的氰化物土壤污染问题,从根本上消除了土壤污染隐患和安全隐患。


这是我市重拳推进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强化风险管控、综合施策,推进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完成384家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基础信息调查、风险筛查工作;


持续推动医疗废物监管工作,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医疗废物收集全覆盖;


累计完成1210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和3782个村庄的生活污水管控,武邑县治理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生态环境部遴选为典型模式之一;


推进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工作,全面完成505家加油站点、共计1769个埋地油罐改造任务。


土要净,地也要绿。近年来,我市持续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以林业园区建设、绿美廊道建设、环湖环城绿化、乡镇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等工程为重点,着力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共完成营造林30.1万亩,占省下达年度任务的136.8%,其中高标准完成环湖绿化1626亩。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40项指标中,我市已有35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其他5项指标正在积极推进,到2020年底前基本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枣强县、武邑县、深州市、饶阳县、安平县、故城县、阜城县7个县市首批获得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备案。



致力于让居民“开窗有景,出门见绿”,我市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大力推进公园游园建设,先后谋划了植物园、颖达公园、宝云公园、滏东公园、丰收渠带状公园、园博园、康泰游园及人民公园改造提升等10余处公园游园建设项目,今年谋划建设的40处“口袋公园”已建设完成了19处。截至目前,市区公园绿地面积781.3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05平方米。



春涌碧波,夏覆浓荫,秋品鲜果,冬观群鸟。衡水,这座曾荣膺全国“十大幸福城市”的生态湖城,正成为令人向往的生活“新福地”。


来源:衡水日报

版权所有:衡水文明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26488号-4
本网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创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