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爱心接力
发布时间:2011-12-15 18:29:52

这是一个《红灯记》式的特殊家庭:爹不是亲爹,爷爷也不是亲爷爷——不是一家人,却进了一家门,而且三代人爱心接力六十载真情不变;这是一个抗战功臣与普通农村家庭的故事,没有刻意雕琢,却演绎出了一段真挚难舍的鱼水深情;这是一个超越了亲情和血缘的传奇,虽然阴差阳错,却错出了一段感天动地的大爱长歌!

60多年前,冀中回民支队连长沙永增到革命老区饶阳养伤,并落户东里满乡郭村。此后,村民尹景山一家三代爱心接力六十载,使这位孤寡无依的老功臣,在异乡过着幸福的晚年。

 “爷爷,我们最喜欢听您讲打仗的故事了,再给我们讲一个吧!”“呵呵,孩子们,好!好!……”初春的夜晚,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安详地坐在屋内的轮椅上,“儿孙们”亲亲热热围在膝下,老人被众星捧月般簇拥着,欢声笑语飘荡在这个贫寒却温馨的农家。

 看到这温馨和谐的场面,谁能想到,这家人和老者,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亲人”。善良淳朴的尹景山一家祖孙三代爱心接力六十载,使孤寡无依的老功臣,在500多里外的异乡,安享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神枪英雄”落户异乡

今年86岁的沙永增是北京房山人,回族。几岁就没了父母,过继到沙家,和奶奶相依为命。沙永增20岁时参加了威名赫赫的冀中回民支队,由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很快便升任连长。沙连长“三枪打死俩鬼子”、“神枪退敌”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1944年底,转战到青县的回民支队趁夜攻打火车站附近的敌军据点,沙永增被一颗流弹打中右胯受伤。在组织安排下住进了流动的和平医院,并辗转来到饶阳县郭村和平医院二所。先后经过3次大手术才取出弹片,腿总算保住了,却落下终身残疾。

当时,曾当过我党地下交通员、对部队有着特殊感情的尹景山,主动提出把沙永增接到家养伤,像对待亲兄弟那样照顾着这位英雄,“只要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即使一个馒头也要掰成两半分着吃。解放后,沙永增在郭村分到了房子和土地,和尹景山成了邻居。他腿脚不便,一些粗重活儿都是尹景山和乡亲们帮他做,棉衣棉鞋、洗洗涮涮则由尹妻王芙蓉一手“承包”。逢年过节,尹家更少不了他的碗筷。在陌生的第二故乡,沙永增深深感受到了胜过亲人的浓浓情意。

虽然行动不便,沙永增仍不忘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当过村里的民调主任、义务护林员,年节时还负责粮食补助等钱物发放,直到年纪大干不动了才休息。作为老革命,沙永增每月有十来元的优抚金,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慷慨的他见谁有难事就借个两三元,却从来没往回要过。现年72岁的王树枨就借过他3元钱,沙永增见他的鞋开了“天窗”,还给过他一双部队发的上好皮鞋。村里的老人们说起沙老,没有不竖大拇指的。沙永增却淡淡一笑:“当初打仗不就是为了咱老百姓?这优抚金本来就是国家发的,回报给乡亲们,不正应该?”

超越血缘的亲情

沙永增一生没有结婚,尹景山就像是他的亲兄弟,尹景山(因无儿过继了内侄王东勤)的孩子就像他自己的孩子。1968年,尹景山的“儿媳”田桂荣进了门,也把沙永增当做长辈来敬重。尹景山夫妇去世后,田桂荣就主动接过了照顾老英雄的担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已六旬的沙永增患上了脑血栓,行动更加不便,田桂荣夫妇日夜守在他身边,孩子们也经常帮沙爷爷擦脸洗脚。后来田桂荣干脆把沙永增接到自己家里,组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特殊家庭”。

在田桂荣家,沙永增享受着最高的“待遇”。老人住的是当时最好的“上房”,修了房顶,粉刷了墙面,四壁光亮雪白。因他是回族,田桂荣一家还改变了饮食习惯,不买猪肉只吃牛羊肉。老人爱吃的炸酱面、蒸菜,都是这家最常吃的。遇到老人上火吃饭困难,田桂荣就一勺一勺喂。老人双脚常年肿胀穿不进买的鞋,田桂荣就一针一线为老人做鞋。老人生有脚癣需要经常泡洗,有时田桂荣一天要给他洗两三次脚。老人右脚趾失去知觉,她就边洗边按摩,擦干后又把一个个变形的脚趾甲剪短修齐,刮去脚跟上的老皴,让老人感觉轻巧舒服。

 2000年秋,田桂荣的丈夫患上了脑血栓,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偏偏祸不单行,一年后,沙永增脑血栓复发。照顾两个瘫痪病人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田桂荣肩上。

痴心不改拥军情

田桂荣家,住的是30多年前的老房子,年久失修透风漏雨,吃的是裂纹打蔫的茄子菜花苦瓜咸菜。屋子里没一件像样儿的摆设——除了陪伴沙永增的那台收音机。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田桂荣一家仍倾其所有,竭尽所能,付出全身心的爱,把最好的都给了老人。没有鸡鸭鱼肉,田桂荣变着法儿地做面条、包饺子改换口味,每天早晨给老人端上鸡蛋牛奶,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吃;没有保健仪器,她就亲手为老人按摩梳头、洗脸洗脚,为老人,再贵的药她也舍得,而自己仅靠最普通的降压片支撑着严重透支的身体……寒来暑往,岁月无情,当年的“新媳妇”已鬓染秋霜,只有爱的接力绵延不断;岁月沧桑,天变地变,不变的,唯有60载无怨无悔的真情!

让我们看看田桂荣一天的日程:每天五六时起床做饭,伺候两个病人吃好了,就去地里干活儿,中午匆匆扒两口饭,搀老伴儿在附近遛弯。过了晌午又下地,晚上回来给老人洗脚按摩,安顿好两个病人,还要洗换下来的脏衣服、被褥,好几次洗着洗着竟睡着了,一头栽在盆边。一切都料理清了才能歇上一会儿,而这时已到半夜。一天下来腰酸腿疼,她多想舒舒服服睡上一觉啊!可是,她不能,睡觉她都不敢睡得太死,耳朵随时听着老人那边的响动,生怕出什么意外。歇个晌,睡个安稳觉,这对别人再容易不过的事,对这位年已六旬的农家妇女,却是一种奢望!

沙永增体谅田桂荣的辛苦,白天尽量少喝水少吃流食,晚上一个人想办法起夜,最大限度地减少田桂荣的负担。但毕竟年事已高,身体不适时老人也会把屎尿拉到裤子里。细心的田桂荣看到老人神态不对,就赶紧帮着换下脏衣服,换上干净衣裤。怕老人的伤腿硌到炕上,田桂荣就做了厚厚一摞棉垫,给老人轮换着拆洗。怕老人屋里空气不好,她就每天点上卫生香驱除异味。为了让老人解手方便,田桂荣拆掉椅子中间一块板,缝了一个中空的椭圆形坐垫,上面再铺上褥子,制成了简易坐便器。沙永增上了火一连两天都没能排出大便,田桂荣看到他痛苦的样子,二话没说,硬是用手一点点将李子大小的粪便掏出……邻居何玉珍说起她来就忍不住掉泪:这么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她当亲爹一样伺候,就是亲生儿女,有几个能这样?

对艰辛苦累毫无怨言,天大的困难一肩担起,对政府只字不提……这,就是一个普通农妇的境界!这,就是革命老区人民的胸怀!

一家三代爱心接力

田桂荣如今已是儿女成群,孩子们都像对亲爷爷一样对待沙永增。深州的大女儿王金转,每周都要回来看望沙永增,尽管家境并不富裕,却大包小包没从空过手。小女儿王金爽出嫁后随夫家迁居苏州,每次打电话回家第一句话就是问候沙永增,时不时寄来钱和东西。儿子王金斗忙完了里里外外的活儿,就带上孩子来到老人膝前,家长里短陪老人聊天解闷儿。田桂荣的孙子对沙永增更是依恋,一放学就往老人屋里跑,给老人讲笑话,听“太爷爷”讲故事。祖孙几代人的欢声笑语,将老人那些寂寞难熬的岁月点缀得多姿多彩。

如今,86岁高龄的沙永增老人耳不聋眼不花,思路敏捷,面色红润,精神头十足。有关部门曾几次动员沙永增去县光荣院,老人就是不肯:“在这儿就挺好,不给组织上添麻烦了,再说,我也离不开这个家。”他的根,已深深地扎进了这片深情的土地……

普通的村庄,不普通的故事。亮闪闪的勋章,应该颁给这些超越平凡的人:他们,是拥军的典范,是道德的楷模,是我们这个和谐社会的良心!

滔滔滹沱河水作证:大孝至义,大爱无声,大恩不言,真情永恒!

 稿件来源:衡水广播电视报  编辑:云云

版权所有:衡水文明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26488号-4
本网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创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