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温暖送给受灾的兄弟姐妹——王文忠带领芍药村救灾队奋战彝良地震灾区
发布时间:2012-09-14 08:21:47

王文忠为受灾群众包扎伤口

无情的地震阻挡不了衡水精神的千里传递,频发的险情消减不了道德模范的救灾热情!12日,全国道德模范、枣强县芍药村党总支书记王文忠在彝良地震灾区继续倾情奉献,发送救灾物资,资助贫困灾民,助力活动房建设、帮助灾民搭建帐篷,把他们视作自己的兄弟姐妹,真情演绎着大爱无疆。

15万元物资送给最需要的人

来彝良之前,王文忠托人在昆明购买了两车救灾物资。“哪里最需要就送到哪里!”处于地震重灾区洛泽河镇的毛坪中学成了发放物资的首选。

学校有2500名学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贫困生,加上教职员工,学校总人数达到了2800余人。学生和老师多是附近村子的,家中房屋在地震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有40多个学生因为房屋倒塌被安置在学校,其余学生都放假回家。

沿着崎岖的山路七拐八拐,12日上午8时许,两辆满载爱心食品的车辆驶进了毛坪中学。等候多时的学校校长李德金快步迎了上去,紧紧握住王文忠的手“太感谢了,你们真是雪中送炭,我代表全体师生谢谢你们!”

“卸车!”王文忠率先行动,救灾队员们立即跟上,教职员工也过来帮忙,排成长队,迅速传递,开心的笑容在每一张脸上绽开。

发放给毛坪中学的物资价值15万元,主要是面包、矿泉水、方便面、火腿肠等食品。

倾情资助灾民汪建明一家

这一天,对于洛泽河镇灾民汪建明来说,绝对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房倒屋塌,儿女辍学的他,遇到了王文忠。一家人的命运奇迹般地发生了改变。

在毛坪中学发放物资时,王文忠从校长李德金处得知:汪建明有五个子女,家境贫寒,又在这次地震痛失房屋,盖不起房子,成绩优异的两个儿子,一个已经辍学,一个面临辍学。

王文忠心里异常沉重,迫切要求见见那位父亲。在中学一个角落的帐篷里,王文忠见到了汪建明——黑瘦的脸庞,一脸的诚实,难掩岁月和生活的双重摧残。15岁的汪泽雄怯怯地躲在父亲身后。正是他,在上初二,品学兼优,却面临辍学。

“再穷也不能委屈孩子,有困难我帮你!”王文忠开门见山。汪建明一时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孩子还小,学习也很好,很有希望成为有用之才,辍学太可惜了!”王文忠继续语重心长地说。汪泽雄泪流满面。王文忠揽过他,替他拭去泪水。这一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王文忠拿出2000元现金,并当场签下承诺书,汪泽雄从初二直到大学费用,完全由他负责。另外,再给汪家1万元盖新房。

12日下午6时许,王文忠在北京的公司汇出的1万元钱到达毛坪中学,转交到了汪建明的手中。

帮建活动房划破手

从毛坪中学出来,王文忠带领队员来到了毛坪村。

毛坪村几乎所有的房子被破坏,经向村支书了解情况,王文忠决定,将芍药村同毛坪村结成一对一帮扶村,进行友好交流和互补。

王文忠在交谈中得知,村里正在建设活动房,以便安置灾民。“那我们去帮忙吧!”

说干就干。拉着钢木门和钢制泡沫板的大型货车,停在毛坪村小学院里,芍药村、毛坪村小伙子们一起动手搬运。扛着近50斤重的钢木门,不大一会儿,王文忠就出了一头汗。钢制泡沫板不重,但长达8米,边上布满了小钢刺,一不小心就把手划伤,很不好抬。

搬运完泡沫板,好几个队员划破了手掌和手臂。随行的村医刘国庆赶紧拿药给大家止血。

“毛坪村的村民也有受伤的,先给他们上药!”细心的王文忠说。

几瓶云南白药很快用完了,两包创可贴也剩余不多。刘国庆想要给王文忠用药,却被他制止了。“先给别人上吧,我的伤口不深!”

只剩下最后一条创可贴,刘国庆要给王文忠贴上。王文忠发现毛坪村一位灾民的伤口不断出血。“把创可贴给他吧!”就这样,最后一条创可贴也被王文忠“拱手让人”了,而王文忠,仅是自己用卫生纸简单的擦了擦伤口……

雨中上山搭救灾帐篷

吃完简单的午饭,芍药村救灾队乘车直奔毛坪村上官地坪社(毛坪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那里居住着300多口人,绝大多数是苗族。由于地处山上,交通不便,平时运送物资主要靠畜力。地震发生后,救援实施并不充分。当前,社里最需要搭建一批帐篷。

汽车的颠簸越来越厉害,上官地坪村社越来越近了。在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溪前,汽车停住了。再往前没有公路了,只能徒步上山。

此时,又下起了雨,紧密的雨点打在脸上,冰凉冰凉的。看着高达1200多米的山头以及不断滑落的石头,到底是上还是不上?

“坚决上去”,灾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指令!王文忠语气坚决地给大家鼓气儿。

嘴上这么说,爬山爬到一半时,王文忠已经是脸色蜡黄了。他患有胃病,去年又做过手术,爬到山顶对王文忠而言,有着不小的挑战难度。

就是年轻的队员们,个个也是气喘吁吁。来自大平原的队员们,怎能一下子适应山区的路。

“大家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尽管王文忠很疲惫,但依然在勉励着大家。

数着数,咬着牙,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磨砺”,穿越几处滑坡路段,大家终于看到了居住在山顶的居民。

沿着一条狭小的泥泞的小路,队员们进入了灾民居住区。十几个自制的简陋的帐篷,零散地分布在一片玉米地中间,有的帐篷里挤着十来个人居住。 

“政府发给我们一些帐篷,可没有人会搭,干着急没办法呀!”见到救灾队员,村民王文利大倒苦水。

队员们二话不说,开始清场搭建帐篷。玉米地早就被雨水浸泡透了,加上泥土粘性大,不大一会儿,每个人的鞋上,都“长”出了大泥蛋,行动费劲多了。

一边干,一边手把手交给当地群众,不知不觉已经下午4点多了。五个帐篷矗立起来,而队员们早就一身泥水了。

临行前,淳朴善良的苗族群众自发站成一排,唱着民歌,流着感激的热泪,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她们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下山口,还在眼含热泪送行。王文忠忍住不哭了。和苗族同胞拥抱,请求他们不要再送了。看到眼前一幕,队员们都留下来感动的泪水……

稿件来源:衡水晚报      编辑:崔衡

版权所有:衡水文明网   备案号:冀ICP备15026488号-4
本网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创新科技